你好,我是你的缓存老师陈波,欢迎进入第1课时“缓存的原理”。这节课主要讲缓存的基本思想、缓存的优点、缓存的代价三个部分。
先来看下缓存的定义。
缓存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开辟一个新的数据交换缓冲区,来解决原始数据获取代价太大的问题,让数据得到更快的访问。本课主要聚焦于广义缓存,特别是互联网产品大量使用的各种缓存组件和技术。
缓存构建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时间局限性原理,通过空间换时间来达到加速数据获取的目的,同时由于缓存空间的成本较高,在实际设计架构中还要考虑访问延迟和成本的权衡问题。这里面有 3 个关键点。
缓存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:
通过前面的介绍,我们已经知道缓存存储原始数据,可以大幅提升访问性能。不过在实际业务场景中,缓存中存储的往往是需要频繁访问的中间数据甚至最终结果,这些数据相比 DB 中的原始数据小很多,这样就可以减少网络流量,降低网络拥堵,同时由于减少了解析和计算,调用方和存储服务的负载也可以大幅降低。缓存的读写性能很高,预热快,在数据访问存在性能瓶颈或遇到突发流量,系统读写压力大增时,可以快速部署上线,同时在流量稳定后,也可以随时下线,从而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大大增强。
然而不幸的是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,缓存也不例外,我们在享受缓存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,也注定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。
一般来讲,服务系统的全量原始数据存储在 DB 中(如 MySQL、HBase 等),所有数据的读写都可以通过 DB 操作来获取。但 DB 读写性能低、延迟高,如 MySQL 单实例的读写 QPS 通常只有千级别(3000~6000),读写平均耗时 10~100ms 级别,如果一个用户请求需要查 20 个不同的数据来聚合,仅仅 DB 请求就需要数百毫秒甚至数秒。而 cache 的读写性能正好可以弥补 DB 的不足,比如 Memcached 的读写 QPS 可以达到 10~100万 级别,读写平均耗时在 1ms 以下,结合并发访问技术,单个请求即便查上百条数据,也可以轻松应对。
但 cache 容量小,只能存储部分访问频繁的热数据,同时,同一份数据可能同时存在 cache 和 DB,如果处理不当,就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。所以服务系统在处理业务请求时,需要对 cache 的读写方式进行适当设计,既要保证数据高效返回,又要尽量避免数据不一致等各种问题。
好了,第 1 课时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,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。首先,这一课时,你先了解了缓存的定义以及基本思想。然后,又学习了缓存的优点和代价。